六.   与传统模式的成本比较

 

首先把传统工艺与DDK工艺归纳到以下表格中:

从上表清晰可见,DDK工艺不仅可以通过所谓“预整理1”大大减轻编辑的劳动强度,而且安全、高效、责任关系找截干净,重要的是,DDK还是低成本的,它省下了校对费用(在无誊录模式下,还省下了纸本和投递费用)。

传统工艺需要校对 把电子原稿或编辑指令植入排版版面是个大动作,这类动作不出错是不可能的,这就需要校对,从毛校到一校二校三校。DDK无须校对。

传统工艺需要纸本 因为编辑只能胜任纸本上的工作,您给他个电子方正版面, 等于给他一本天书,屁用没有。DDK可提交同步Word本,哪个编辑不会Word?

传统工艺需要投递 投递倒花不了多少钱,但得花时间;此外,走多了夜路总有碰上鬼的时候,二天快递公司丢了稿子,小的就得给您道喜了。DDK不存在耗时或丢失问题。

……然而传统的惯性是巨大的。一百多年来,中国的出版社习惯了纸上作业。编辑们收的是纸样,做的是纸样,发出去的还是纸样,总而言之,没纸不干活儿。

DDK就遭遇了这种情况。人坚持要纸样。坚持要纸样怎么办呢?有什么办法,喜欢臭豆腐,只好臭豆腐了,爷就好这一口2

纸样不仅是纸张的浪费,更是时间的浪费,在新旧工艺的交替时期很可能是不得已的选择。

纸上作业引出的一个更为诡吊的情况是:虽然人人都会Word,但居然找不到人把纸上的编校意见(包括复审和终审意见)誊录到Word文件上去!出版社没这个编制。没有誊录就没有电子传递,这又怎么办呢?

活人不能叫尿憋死。既然您那儿都是爷,就雇个打字员吧,一个高中生即可。

打字员的出现引出了新工艺的一个变种——誊录模式下的DDK工艺。一个打字员对付10个编校绰绰有余,连誊录带纸样一锅端了,顺便还解决一个就业问题。

誊录模式下的DDK工艺流程经常如下图所示:

-3
-4
-5
-6

誊录模式下的DDK工艺只核红不校对,而且是电子传递,做综合比较的话,成本、效率、安全性、责任关系7和编辑作业强度等诸方面仍优于传统工艺。

当然,很明显,打字员不能对誊录的正确性负责,这与编辑自己的誊录是有区别的。编辑每次接到清样后都有必要做个核红。——谢天谢地,核红到底不是校对。

贺天作坊在各地都有自己的誊录员,能快速实现与编辑的纸件同城交换。

十里不同风,到处都在改革,一家有一家的规矩。贺天作坊与出版社的最佳协同模式只能在具体的磨合中产生,而结果很可能是多样化的。

我们乐于看见我们最初的设想被深入的实践细化或订正。

  • 1. 参见第二章《DDK系统概述》。
  • 2. 习惯的改变有个过程。贺天当年不会用电脑写字,如今已经不会用钢笔写字了。
  • 3. 本图在这一环节上是按传统顺序编制的,未展示三审环节。 因为按传统的三审三校一核红工艺,发排应该在三审之后。话虽如此,为了减轻出版社的工作负担,充分发挥DDK的亚编辑优势,DDK强烈呼吁颠倒这个顺序,粗排完了再三审。先三审后三审,对DDK无关痛痒,但对出版社的工作效率,关系至巨。
  • 4. 预整理在这一环节中完成。事实上,如果此前的“三审”真的非常干净的话,DDK根本用不着此后的种种折腾,一步就能做出印刷文件,责任编辑顶多再检查一下格式就能付印。遗憾的是,三审之后真做到“齐、清、定”的稿子偶们从来没有见过,那是传说中的东西。
  • 5. DDK工艺无须校对,这里所谓“校样”,都不过是“加工同时核红样”的习惯说法罢了。
  • 6. 这里只列出了两轮三角周期,但责编想做几轮做几轮,DDK工艺不限制加工轮数。
  • 7. 电子收发责任可以追溯到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几分几秒上,不能篡改不能删除,比纸本上的签字可靠10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