例三 电子拷贝时代的写作

 

例三 电子拷贝时代的写作

 

我们生活在一个电子时代,任何一个问题google上信手拈来,自己写的东西一般也保存在硬盘中,卡片和剪贴簿子之类传统治学工具已渐行渐远。

这当然很好。但事情总是利弊互见的。过分轻易的电子手段很容易造成重复拷贝,这种重复拷贝在单一主题的大型著作中经常造成严重的问题。

《中国人世界观500年变迁史论》,16开100万字,中西文混排909页,参考文献934种,脚注2853个,双主题索引1000余条。作者北大李扬帆。李先生立论扎实,旁征博引,成书于困厄之中,令人钦佩。但由于拷贝管理技术上的不完善,李书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。全书被两次、三次引用或使用的文字触目皆是,已然到了很难统计的地步。

问,这么多编辑层层把关,不能把重复文字做一个彻底的清理么?

回答是不能。专门主题论文的一般性论述或论据,插入全书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说是错的,而重复文字经常夹杂在段落中,对这类文字做彻底的搜索,已超出了编辑个人所能控制的限度。控制需要成本,而成本总是有限的。

DDK控制这类重复拷贝没有任何问题。DDK玩的就是机器,一个钟头就能提交一份正式报告,通知作者和责任编辑:本书15字以上重复共580处,分别出现在什么什么位置上,其中,100字以上的重复58处(严重的重复高达477字4),更有一大块239字的文字前后竟出现了3次,它们分别在成品书的102页、466页和488页上5……

不要小看了这些重复。100万字重复2万字,这样的重复对学术著作的质量当然是有影响的。

  • 4. 对于晚清重启身份塑造的问题,……如今陡然被拉近的时代。”
  • 5. value="5">弗兰克对中国的进步停止于郑和时代的论点,……说明了与其紧密相随的经济增长。